曾国藩取中进士以后参加朝考,成绩位列一等第三名。待试卷进呈道光帝御览之后,道光皇帝又特地将他拨置为一等第二名。于是,他便被选入翰林院深造,成了庶吉士。也应验了那句“朝为田舍郎,暮为天子堂”的人生写照。
曾国藩一路走来,也正是靠着自身的勤奋努力和刻苦攻读,才取得进身资格,走入上流社会的。
科举时代的翰林,号称“清要词臣”,前途非常远大。晚清时期的大学士、尚书、侍郎、总督、巡抚等,绝大多数都出身翰林院。很多人一旦到了翰林这个地位,便不再在书本上用功,专心钻研门路,顶多做做诗赋日课,坐等散馆授官。但是来自农村的曾国藩,秉性淳朴,不仅毫无钻营取巧的习气,在京十余年的勤读史书,倒培养出了一股“以澄清天下为己任”的志气来。为此,他还特地将自己的名字“子城”改为“国藩”,暗寓“为国藩篱”之意。
曾国藩改名已不是第一次,在曾国藩的一生中,可以说很多时候他都充满了自信与豪迈。二十一岁的曾国藩还在湘乡涟滨书院读书时便改号“涤生”,意寓“涤除旧习,焕然一新。”他在青少年时代“锐意功名,意气自豪”,立志“不为圣贤,便为禽兽”。也正是这高远的志向和远大的抱负,一直激励着他要为光宗耀祖、报效朝廷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。